当前位置: 首页 » 直属单位 » 土壤肥料研究所 » 新闻动态 » 通知公告

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汛期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建议

发布时间:   字号: [ ]  视力保护色:

    暴雨天气,以及伴随暴雨天气带来的大风,可能会损毁食用菌建筑和棚舍设施,损坏供电设施。易造成造成内涝、冲走菌包、污染菌棒,影响出菇。当前正值菌棒越夏、高温菇种出菇和秋冬菇种备料制包等生产关键阶段,做好食用菌汛期防灾减灾尤为重要。

    一、汛前预防与设施加固

    1.场地选择与评估:排查基地周边地质隐患,低洼易涝区提前疏通排水通道或设置挡水设施。评估大棚、厂房结构稳定性,重点检查老旧、简易设施。

    2.设施加固与修缮:大棚加固,紧固棚膜压膜线,更换破损棚膜,加固棚架(尤其拱杆、立柱连接处),增设防风绳,修复破损墙体、屋顶。升级排水系统,清理、拓宽、加深基地内外排水沟渠、涵管,确保畅通无阻,形成排水网络。大棚四周开挖排水沟(建议深>30cm,宽>20cm),坡地大棚上方设置截水沟。检修电路,确保无老化、破损;电控箱、插座等抬高至离地安全高度(>50cm);配备防漏电保护装置。

    3.物资储备:配备足够功率的抽水泵及备用电源(发电机),沙袋、防水篷布、雨具、应急照明设备(手电筒、头灯)、消毒药剂(生石灰、漂白粉等)。备用棚膜、菌袋封口材料、常用药品(杀虫剂、杀菌剂)、菌种/菌棒(用于灾后快速补种)。

    二、汛期应急处置

    1.密切关注预警:指定专人实时关注气象、水利、自然资源部门发布的暴雨、洪涝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。

    2.应急值守与巡查:加强巡查,重点检查大棚稳固性、棚膜完整性、沟渠排水状况、电路安全、菌包受灾情况。一旦积水,立即启动抽水设备强排;疏通堵塞沟渠。受淹菌包/菌棒及时转移至高处,摊开沥水。

    3.设施抢修与保护:棚膜破损处迅速用胶带、专用补膜胶或防水篷布临时修补。对可能倒塌的设施进行临时支撑加固。用沙袋加固大棚入口、低洼处,防止雨水倒灌。

    三、灾后恢复生产关键事项

    暴雨洪灾过后,及时进行生产自救,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。

    1.环境清理与消毒:迅速清除淤泥、垃圾、杂物。对生产场所(菇房、大棚地面、层架、走道)、设备工具进行全面消毒(喷洒生石灰水、漂白粉溶液等)。加强通风,降低环境湿度。

    2.菌包/菌棒处理

    (1)轻度浸水(短时),沥干表面水分,转移至通风阴凉处,加强通风排湿,密切观察菌丝恢复情况。

    (2)中度浸水(菌袋内进水),刺孔排水,加强通风干燥,可喷洒适量杀菌剂(如克霉灵)预防杂菌。密切观察,如菌丝发黄、萎缩严重或出现异味,及时淘汰。

    (3)重度浸水(长时间浸泡、袋破损严重),立即拣出,远离生产区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(深埋或发酵堆肥),防止污染环境。

    (4)污染菌包处理:发现绿霉、链孢霉等污染包,立即隔离并销毁。

    3.调整生产管理:温湿度控制,预防灾后高温高湿,需加强通风、遮阴,必要时开启风机、除湿机降温除湿。灾后是病虫害高发期,加强巡查,及时清除病菇、烂菇;科学使用环境友好型杀菌剂、杀虫剂进行预防性喷洒。受灾菌包可能养分流失,出菇期可适当补充营养液(如磷酸二氢钾、微量元素)。

    4.病虫害防治

    (1)保持好菇棚或室内培菌场所的清洁,定期消毒。

    (2)加强通风降温降湿,使菌棒堆放场所保持阴凉、通风、低湿状态,减少或避免后期天晴高温导致的烧菌烂棒现象。

    (3)药物防治。菇蚊等虫害可喷施低毒低残留的杀虫药剂,局部杂菌感染可采用二氧化氯等药剂进行喷雾或注射处理。已感染绿霉发软的菌棒及时挑出进行沤制处理,防止扩散。

    四、安全提示

    严防触电(积水区勿操作电器,启用前须专业检测干燥);远离结构不稳设施;雨后警惕地质灾害;操作注意防滑防摔防割伤,佩戴防护用品;规范使用存储消毒剂农药;注意个人卫生与饮水安全。

    应对汛期灾害性天气,要密切关注天气状况,注意收听、收看媒体报道或咨询气象局,了解天气动态和趋势,积极做好应对措施。


一审一校:陈  旭

     二审二校:张邦喜

三审三校:范成五

    
上一篇:
下一篇:

相关信息